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引發(fā)廣泛關注。
科技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chuàng)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占據優(yōu)勢。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zhàn)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規(guī)模不斷壯大。據統(tǒng)計,2012年至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fā)展人員數量由416.7萬人增長到858.1萬人。一支數量龐大、青春洋溢的青年科技大軍已經形成。
廣大青年科技人員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難免面臨現實難題。比如,有些青年科技人才面臨著成長平臺和發(fā)展機會不足的問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對年輕人的考核太過僵化,依然沒能跳出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桎梏;在一些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之外的負擔依然很重,消耗年輕人的精力。
《若干措施》堅持問題導向,做加法。從提出“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重點用于支持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開展自主研究,有條件的單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預算的50%”,到規(guī)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從“穩(wěn)步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guī)模,將資助項目數占比保持在45%以上”,到“鼓勵各類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設立科研項目,由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領銜承擔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把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落實到具體的傾斜比例上而不是原則性的口號上,有助于讓青年科技人才的好項目、好課題、好創(chuàng)意得到更充足的資金保障。
《若干措施》直面制度障礙,做減法。規(guī)定“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重點專項進一步擴大青年科學家項目比例,負責人申報年齡可放寬到40歲,并不設職稱、學歷限制”,體現的是反對論資排輩,打破條條框框的務實態(tài)度;明確要求“用人單位在非科研事務中‘做減法’”,提出“每周80%以上的工作時間用于科研學術活動”,意在把青年科技人才從文山、會海、材料堆中解放出來,從繁雜的項目經費報銷程序、無休止的經費審計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把更多精力用在搞科研、干正事上。
今日中國,廣大青年科技人才學歷普遍較高、眼界更為開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勁頭更足,是一支值得期待的科學創(chuàng)新隊伍,是值得珍視的國家寶貴人才資源。期待各地、各部門認真理解《若干措施》的精神實質,嚴格落實《若干措施》提出的“加減法”,充分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賦予其更多擔綱領銜、脫穎而出的機會。
今日中國,北斗導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戰(zhàn)略科技任務的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多歲,年輕人只要想干事,機會有很多。期待廣大青年科技人員從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中,看到厚重的國之期許、民之期盼,篤定科研報國之志,以更大的熱情、更足的韌勁、更積極的姿態(tài)投身到科學研究中,努力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展風采、立新功。(李思輝)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