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歌(鹽亭)
桃花,帶給人們一個詩意的春天,在漫長而寂寞的寒冬后,桃花暗自盛開,不是給春天帶來一番別樣的驚喜、別樣的景象么?古往今來,有多少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情懷寄于桃花中,與桃花結下不解之緣。
杜甫詩云: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筆下的桃花,開得懶慵,開得寂寞,但開得自在。塔前江水東流,微風吹過,桃花深紅映著淺紅,可謂自在而愜憶之至也。
桃花總是伴隨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而出現,伴隨著美好的時節(jié)而來。《詩經》有《桃夭》詩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花開在《詩經》里,我想那一定是很遙遠古代的桃花吧,它千朵萬朵開放,何其爛漫,那美人如同桃花一般,可愛之極,正是婚嫁迎娶的好時節(jié),桃花不是美滿愛情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么?
然而,桃花終歸是易逝之品。“一簾紅雨桃花謝,十里清陰柳影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凋零得快,凋零得令人嘆息。
讀崔護《題都城南莊》,從崔護的桃花里我們看到了,人世的變遷和世事的無常。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相傳崔護年輕時才華出眾,但早年時運不佳,幾經科場落第,心灰意冷,情緒低落。一天他獨自一人出游,在都城南莊桃花園偶遇一少女。那女子豆蔻年華,面若桃花,青春動人,向他菀爾一笑,隨即消失在一片桃林之中了,自此以后,崔護時運大振,第二年順利考中進士,然而崔護心中卻念念不忘那一天。第二年,當他再次去都城南莊時,此時此景再也沒有出現了,他只好題下這首詩,悵然而去。
這個中感覺和深味,或許只有崔護才知道,才明白,生命就是這樣,不可逆轉不可重來,但那“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意境,卻永遠印在了崔護的心中,也印在了世世代代文人的心里。
借桃花而抒發(fā)對生命的感懷,除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何嘗不是這樣的作品呢?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伯虎,在世人眼中,一生風流倜儻,放蕩不羈,才華橫溢,過著極端優(yōu)越的生活,唐伯虎曾有詩言“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可謂狂放之極,然而世人卻不知真實的唐伯虎,一生艱辛貧困,充滿坎坷曲折。
他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時父母雙亡,繼而兄妹也相繼死亡,家庭很快衰落,29歲時赴科場考試,中解元,隨即又遭遇科場舞弊案牽連,入獄后被永遠逐出科場,一生與功名無緣,最后落得貧困潦倒。
所以唐伯虎對世間的冷暖,對人生的沉浮,有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他的《桃花庵歌》不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嗎?他看透了世間的榮華與富貴,他寧肯在桃花庵下作一個修道的仙人,終生與花酒為伴;他寧肯作一個在世人看來又瘋又傻的傻子,而不愿為世間功名利祿,卑躬屈膝。晚年的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者,視人生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泡、如影也。
然而我們是凡夫,對人生沒有那么深沉的感悟和體驗,但我們心中,仍希望有桃花開在山水間,仍年年盼望桃花開放,我們希望在城鄉(xiāng)之間有一片永遠的桃林,每當春天到來時,我們從喧囂而繁華的都市走出來,走進桃花間,走進那繽紛的落英中,去體驗時光與歲月的靜好,去讀一首關于桃花的詩,去忘掉世間的煩惱和哀愁。
我想,這樣的桃花一定存在,即使自然界的桃花已絕跡,但那樣的桃花依然還會開放,它開在詩歌里,開在每一個憧憬者的心中,開在向往者悠長的夢里,而那桃花源下,依然還會清波蕩漾。
這是桃花留給我們的僅僅的一點詩意。
讀桃花詩,享歲月靜好,盡管這日子有些清寒而且有些短暫,但因此而讓我們懂得,這世間有永駐的紅顏。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