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強(成都)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公認的《詩經》中最佳詩句之一。詩句出自《小雅·采薇》,以戍卒返鄉(xiāng)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楊柳”即為柳,柳葉狹長青綠、枝條長軟下垂,亦名垂柳,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吨袊参镏尽方榻B柳屬全世界有520多種,我國有257種,在各省區(qū)均有自然分布。“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說的是以柳樹枝條扦插繁殖極易成活,插柳成蔭可為藩籬。成語“折柳樊圃”就出自《齊風·東方未明》。宋太祖曾下詔在河堤栽種以加固堤防,隋煬帝也曾在親手在通濟渠岸柳樹,并規(guī)定每年均要栽植柳樹。白居易的“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就是詠的這件事。可見,古時人們栽植柳樹有“拱衛(wèi)居所”“鞏固河堤”之意。除此之外,古代的軍營也廣植柳樹。《戰(zhàn)國策》載,楚國射手養(yǎng)由基刻苦練習,能“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這就是后來“百步穿楊”的故事。
柳樹,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揮筆潑墨,把對柳樹喜愛的情感揉進詩篇,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東晉詩人陶淵明平生最喜植柳,在自家門前種了五棵柳樹,并自稱“五柳先生”;“柳癡”柳宗元,更是深得種柳之真諦,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期間,獨愛種植清秀的柳樹,故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歐陽修也偏愛柳,他任揚州太守時曾挖坑種柳,并留詩“手栽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蘇東坡更是愛柳如子,走到哪里就將柳樹種到哪里。他任杭州太守時在西湖中筑堤栽柳,為后世留下了“蘇堤春曉”的佳景。蒲松齡也在其故居臨泉栽柳成蔭,并自號“柳泉居士”。
“吹面不寒楊柳風”。柳是報春的使者,杜甫的“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則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報員。柳時美好的象征,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稱“柳眼”,李商隱有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為柳葉,喻為“柳眉”,王衍有詩“柳眉桃臉上勝春”;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稱“柳腰”,韓屋有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柳絮散落為絮棉,又稱“柳綿”,晏殊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等詩句。晚唐詩人薛能認為柳樹有輕柔莊重、易榮早成、柔中有剛、溫和有情,賦詩“輕輕須重不須輕,眾木難成獨早成。柔性定勝剛性立,一枝還引萬枝生。”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不僅描寫了春天的自然景色,而且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民生活中的春天。
柳和春天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很多春日的節(jié)令,都用柳枝來做點綴。古代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清明掃墓時,還有把柳條插墳頭上以示紀念。“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長留人間,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現(xiàn)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
“柳”諧音“留”,表示挽留惜別之意,古人于別離時,常折柳送別、折柳寄遠。六朝無名氏所撰的《三輔黃圖·橋》記述“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十里長堤,一步一柳,既蘊含對親友的留戀之情,也寄托著希望親友像柳枝一樣生根發(fā)芽、隨處成活的美好祝愿。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