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學(xué)(江油)
本世紀之前,農(nóng)村修房造屋大多都是用土磚(北方叫土坯)。土磚沒人買,也沒人賣。要用的話,只得自己做,或請人幫忙做。
做土磚在我們這里叫放磚。一般都是用田地里的泥土。田地里的都是熟土,一直在耕種,沒石頭、瓦塊,容易挖細,也易浸泡發(fā)軟。集體的田地私人不能用,一般都在自留地里放磚。
放磚前首先要選擇好地點:一是要田地里,土層厚、土質(zhì)好、不含沙;二是附近要有水;三是要有較寬的場地;四是要距用磚點近。
把土挖松、啄細,四周做成田蓋(田埂),放水浸土(沒法放水的,就人工挑水),把土澆透泡軟。泡上幾天,翻挖兩次。
背幾捆谷草到泥土邊,把谷草剁成20厘米長的草節(jié),在泥土上撒上約半寸厚一層。用釘耙把泥土與谷草節(jié)翻挖混拌在一起。谷草節(jié)要拿捏好,多了土磚發(fā)泡不結(jié)實,少了沒拉力土磚容易斷裂,要恰到好處。這就要憑經(jīng)驗了。翻挖上兩次,使之與泥土搭配均勻,就用水浸濕浸透,使之發(fā)軟。
泥土、谷草節(jié)已全部柔軟,再翻挖一遍。就牽頭耕牛到已發(fā)軟的泥田里。人脫掉鞋子,挽起褲腿,跳進泥堆,站在中間,吆喝牛在里面轉(zhuǎn)圈踩磚。邊踩邊換位置,牛腳踩不到的地方,人腳去踩。每腳踩下去,泥土里的小石子、小樹枝、小樹根、谷草節(jié)頭把腳板、腿桿劃得很痛,甚至?xí)澠鹪S多小血印子或小口子。要把所有的泥土踩遍踩爛。踩的時候,水分少了,踩不動,也踩不勻稱,得加水。水分多了,土磚不易干不說,還不結(jié)實。
全部踩遍踩爛后,就形成了磚泥。讓耕牛吃草休息,人顧不上休息,還得用釘耙把四周踩到邊上的稀泥,勾到泥堆上,把牛腳印、人腳印填滿填平,并把泥堆四周的水排出。
磚泥堆封過三四天,待其熟透,就可以放磚了。放之前要平整好場地,制好磚匣子。磚匣子一般兩種規(guī)格,一大一小,大的約50x24x20厘米,小的約40x24x20厘米。
在撮箕底上撒點麥殼,以免泥團粘在撮箕上不好倒出來。把泥土挑到平整好的場地,隔一兩米距離倒一堆,再隔一兩米遠倒一堆。倒過二三十堆就開始放磚。用腳盆裝半盆水,加入稀泥,攪拌成泥漿,做潤滑劑,以免泥團粘住,提不起磚匣,還把泥團帶出磚匣,使泥磚變形成廢品。
一切準備就緒,正式開始放磚。用谷草揉成草筋帕,把磚匣先放在腳盆上,用草筋帕蘸上泥漿,在磚匣內(nèi)壁四周抹上一遍,把抹上泥漿的磚匣放在平地上,雙手抱起一大坨泥團,舉到胸前,用力拍進磚匣。雙手握拳,把泥團杵緊杵滿磚匣,把磚面抹平抹光,提起磚匣,一塊土磚就形成了。
放磚是勞動強度很大的重體力活,彎腰抱起泥團,拍進磚匣,抹平提磚匣,再蘸泥漿,放磚匣,提磚匣。一個人又挑泥團又放磚的話,一天能放百來匹,若有人挑泥團,光放磚,一天能放200多匹。一天周而復(fù)始的要重復(fù)千百次。
土磚放好后,晾曬一個月左右,在磚體已干、磚底還沒干硬時,要削磚。把土磚搬起來,長方向上立起,用一尺多長、刀兩頭有把的磚刀,把磚底削平削光,再晾干,一塊完整的土磚就做好了,就可以砌墻了。
用火磚修建的房子叫火磚房,用土磚修建的房子叫土磚房。修一間30平米的房子約1500匹土磚,一般修三間房,就需近5000匹土磚。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好了,經(jīng)濟繁榮了,社會進步了,逐漸修建火磚房、鋼筋混凝土樓房,基本上沒用土磚了。自2000年以后,這一幾千年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土磚方法基本上就消失了。
現(xiàn)在村民大多數(shù)都建起了鋼筋混凝土的樓房,城里人(包括進城務(wù)工的農(nóng)民)也大多住上幾十層高的電梯樓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