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亚洲av无码_欧美亚洲日韩视频在线_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_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綿州大小事 > 正文
江油大小匡山留下青蓮居士讀書遺跡
发稿时间:2021-03-21 09:44   来源: 綿陽日報
  摘要:沿著蜿蜒濕滑的青石板路,艱難攀登1000多米,終于一身泥一身汗地登上李白讀書臺。 陽光下,滿眼蒼翠,讓水河在青青麥苗和金黃菜花中靜靜流淌,似乎要把人帶回唐朝,聆聽李白讀書聲,和李白一起吟詩舞劍……

  原標(biāo)題:江油大小匡山留下青蓮居士讀書遺跡——

  從這里出發(fā) 追夢李白“已將書劍許明時”

讓水河畔的小匡山,山頂為李白讀書臺

  曉峰如畫參差碧,

  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

  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云客倚啼猿樹,

  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

  已將書劍許明時。

  ——李白《別匡山》

  沿著蜿蜒濕滑的青石板路,艱難攀登1000多米,終于一身泥一身汗地登上李白讀書臺。

  陽光下,滿眼蒼翠,讓水河在青青麥苗和金黃菜花中靜靜流淌,似乎要把人帶回唐朝,聆聽李白讀書聲,和李白一起吟詩舞劍……

  在江油城區(qū)以西的眾多山巒之中,讀書臺是周圍較高的一個山頭。登上峰頂四顧,丘巒競秀,如海濤起伏;讓水碧綠,如藍靛浸染。讀書臺孤峭挺拔,如同一支巨筆激然挺立,直指長空,仿佛正以蒼穹為紙,寫與日月爭輝的蓋世雄文。

  登匡山 遙想當(dāng)年李白讀書情景

  “江油境內(nèi)的大小匡山為少年李白求學(xué)、習(xí)劍和訪道之處。”江油市地方志編纂中心謝小東這樣介紹匡山。

  春日的一個午后,記者來到李白讀書臺所在的小匡山下。經(jīng)過山下住戶指點,大家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向讀書臺攀登。半個小時后,終于攀到山頂。

  小匡山讀書臺位于太平鎮(zhèn)北,山勢秀美,宛若一支毛筆指向藍天。山上蒼松翠柏十分茂盛,山下小河清澈見底。相傳李白在山上用功苦讀,山下的人們能看到山頂閃爍的燭火整夜不滅,故又名“點燈山”。李白學(xué)成后離鄉(xiāng),遍游天下,后得唐玄宗詔見封為翰林,于是,人們又把點燈山叫成“翰林山”。

  傳說李白每讀完一本書后便放于巖上,天長日久,這些書便變成了巖石,這便是今天的“書箱巖”。在書箱巖下,有一塊空坪,是當(dāng)年李白曬書的地方,叫做曬書坪。曬書坪旁的一塊石頭上有一雙腳印,傳說是李白讀書興起時用腳在石頭上蹭出的印跡。五代前蜀詩人杜光庭游覽讀書臺后曾贊嘆道:“山中猶有讀書臺,風(fēng)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山上曾建太白祠,后經(jīng)多次興廢,光緒十四年,龍安知府蔣德鈞再次重建時,塑李白身著官袍像供于祠內(nèi)。

  謝小東介紹,青年李白本為縣衙文書小吏,因作諷刺詩得罪了縣太爺,便去職選擇了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大小匡山作為居住、讀書、練劍之處。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家住青蓮場邊的陰平古道旁,因常有商旅往來,不免受到塵世煩擾,于是他選中了讓水河畔這座清幽秀美的小山作為讀書之地。

  “江油多山,山姿各異,且多高人隱士居住其中,李白便是其一。”謝小東說,李白好學(xué),他一面以匡山為據(jù)點,挑燈苦讀,一面又踏遍蜀中名山,探訪隱居的高人隱士,問道求知,“也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玩,就是在匡山讀書時養(yǎng)成的習(xí)慣。”

  讀書臺上,還有一副對聯(lián):“詩客有君應(yīng)識我,高堂今日讀何書”,似乎也在表達李白在匡山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xí)慣。

  別匡山 曠世詩才踏上尋夢征途

  故鄉(xiāng)的青山滋養(yǎng)了李白的詩才,青年李白也為深愛的青山留下許多佳作。比如著名的《冬日歸舊山》《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尋雍宗師隱居》等,描述了故鄉(xiāng)秀美的山水和田園風(fēng)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锷绞?,李白不斷游歷名山,并跟隨《長短經(jīng)》的作者趙蕤學(xué)習(xí)韜略,他的思想和性格逐漸成熟。李白出身皇族(涼武昭王九世孫),天生才華橫溢,且學(xué)兼儒道及百家,注定了他將擁有非同一般的遠大抱負與理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于是,開元十二年(724年),24歲的李白懷著“安社稷,濟蒼生”的宏偉抱負,決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臨行前寫下了著名的《別匡山》,表示“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要把自己的文才武藝獻給大唐盛世。從此,李白踏上了追求理想的征途。

  不得不說,匡山孕育了他浪漫奇絕的曠世詩才,也是他宏偉夢想的起航之處。

  大匡山位于大康鎮(zhèn)下莊壩村五組,距江油市區(qū)20千米,山勢險峻,林壑幽深,背倚龍門山余脈諸峰,下臨清澈明凈的白梁河。據(jù)現(xiàn)存于江油李白紀念館內(nèi)的宋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載:“玄宗朝翰林學(xué)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dāng)縣小吏,后止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平,有十載。”

  李白雖已遠去,但家鄉(xiāng)人對其仍念念不忘,在大小匡山上修建了李白祠,民間亦有“鐵杵磨成針”等關(guān)于李白勤奮好學(xué)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龍安府知府蔣德鈞登臨大匡山,為緬懷詩人、重振江油文風(fēng),他下令將位于江油縣城武都的龍州書院遷至匡山,并更名為“匡山書院”。又禮聘前湖南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李榕為山長,選取周邊優(yōu)秀學(xué)子到此學(xué)習(xí),一時間江油文風(fēng)大振、人才蔚起。

  護匡山 詩仙故里鄉(xiāng)親一生情系于此

  小匡山上的太白祠、字庫塔、太白讀書臺碑記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修。有明代文人郭文涓題寫的“讀書臺”匾額。殿內(nèi)還有清光緒十四年修建太白讀書臺碑記兩座。殿內(nèi)火磚墻壁,磚上均有“大清光緒十四年戊子歲讀書臺置”字樣。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政府出資修繕了原有的廟宇,又新修了太白讀書堂和魁星閣。

  據(jù)江油市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江油市太平鎮(zhèn)讀書臺村馮中林老人家一生情系讀書臺的守護。其子馮成喜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被招工進城,利用周末放假上山陪伴父親一起守護讀書臺,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10多年前,馮中林老人去世,馮成喜和老伴便常住讀書臺,每天打掃庭院,熱情接待八方游客。有媒體報道,老兩口還曾捐出積蓄,在半山腰修筑起古色古香的六角涼亭,供登山游客乘涼、避雨……當(dāng)時面對記者的采訪,馮成喜老人曾感慨地說:“江油讀書臺早已成為八方游客和文人朝圣的地方,我們作為李白的鄉(xiāng)親,更有責(zé)任把這里保護好,讓李白的文采和精神流芳百代……”不過,記者當(dāng)日不巧未見到馮成喜老人。

  李白的《別匡山》寫于開元十二年(724年),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歷代李白詩文集均未收錄,僅見于四川彰明、江油二縣縣志,是他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決心離開故鄉(xiāng)的抒情之作。李白的詩主要有兩種風(fēng)格:一種為“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式的大氣磅礴、雄奇浪漫之壯美,如《蜀道難》;一種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之優(yōu)美。此詩應(yīng)屬后一類。

  另外,此詩也透露出李白隱逸與入世的矛盾。詩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隱逸情結(jié),所以把家鄉(xiāng)描繪得極其優(yōu)美,且環(huán)境清幽,適于隱居。但畢竟身處大唐盛世,男兒志在四方,立志報國,所以最終“無心戀清境”,離開家鄉(xiāng),“已將書劍許明時”。(蔣杰 劉嘉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