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秋(廣東)
“高高的山,長長的水,我們的北川多么美;北川的山巍,北川的水魅,山山水水競嫵媚……”
16年來,幾乎每年新春佳節(jié),我都會向北川的友人電話拜年。每當從話筒里聽到這支優(yōu)美、委婉的羌族民歌,我的心就會飛越千山萬水,飛回到魂牽夢縈的新北川……
這一切,緣于16年前那場震驚寰球的特大地震。地震發(fā)生后,我創(chuàng)作了反映北川人民舍生忘死、搶險救災的電影文學劇本《中國漢子》(上下集),刊登在2009年第5期的《電影文學》雜志上。從此,我的魂就飛向了北川,我的根也扎在了羌城。
甲辰孟夏,山河披錦繡。耄耋之年的我應北川文旅局的邀請,偕同妻子去當地參觀考察。乘動車走粵西,奔八桂,越黔貴,赴巴蜀,長驅千余公里,抵達北川。
佇立在人歡水笑的羌城,放眼眺望如詩如畫的街衢,我們喜出望外。撫今憶昔,怎能忘記在16年前那場地震中,北川成了傷亡最慘烈、房屋損失最嚴重的縣城。頃刻間,北川中學整體垮塌,全校1000余名師生被活埋,老城區(qū)房屋80%被夷為廢墟,全縣傷亡人數慘重,直接經濟損失達633億元,成為中國地震災難史上最慘重最悲傷的一幕。
在死亡線上抗爭,在廢墟中求生。北川人民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殷殷關懷和援助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繼往開來譜寫北川新篇章。
北川系大禹故里,抬頭瞻望,一座金黃色的禹王巨型塑像巍峨地矗立在縣城中心街衢,宛若一座豐碑;一座寬敞壯觀的禹王橋,飛架南北變通途,橋下流水潺潺。大禹治水精神,北川抗震救災風范,一脈相傳,承載萬代。還有新建的北川巴拿恰步行街,牌坊高聳,游人好似漫步在“天上的街市”;新建的國家5A級旅游景點,花團錦簇。”如今,北川榮獲了“全國文化百強縣”等殊榮,一個政通人和、民族團結、人杰地靈的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恰似一輪日出,冉冉升騰在廣袤的川北沃土上!
回眸征塵應笑慰。披晨嵐,沐朝暉,筆者告別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走訪,乘坐南行的動車返家。車隆隆,情思思,驅動著我胸中萬千濃烈思念的情懷,也在不停息地翻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