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石牛鎮(zhèn)場鎮(zhèn)旁,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小石牛和碑,以及近代當?shù)厝酥厮艿拇笫?/p>
五丁開山迎石牛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那么,“地崩山摧壯士死,金牛驚遁”遁去了哪里呢?
牛年新春之際,記者走訪了梓潼縣石牛鎮(zhèn),想要尋找到驚遁的屙金石牛。
古蜀文明引得秦王貪心
相傳天地初辟、洪荒初開的上古時代,古蜀地的四周便因崇山峻嶺、高峽幽谷的阻塞,人煙稀少,與世隔絕,被稱之為“四塞之國”。
當傳說中的黃帝,以及堯、舜、禹相互禪遞,隨后代代相繼至夏、商、周三朝,開辟了華夏文明的正脈源頭的時候,古蜀文明也與之相伴,形成了與中原文明迥異的古蜀文明。
傳說中半人半神的人物蠶叢、柏灌和魚鳧開創(chuàng)了古蜀王國。杜宇傳帝位給鱉靈,鱉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成都。
蜀國這么好,貪婪的秦惠王可不開心了。
既然想蜀國,那就揮師南下,直取蜀國啊,反正秦國強大??墒遣恍邪。瑳]路啊,秦惠王常常為此嗟嘆。
古蜀王國從傳說中的黃帝、顓頊時代,到有文字記載的商、周時期,一直與中原文明暗通一線,但從后來的記載與地理環(huán)境上看,始終與北方相鄰的秦國隔絕。
從李白《蜀道難》中的詩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及歷史文獻和地脈情形推測,由于秦嶺天塹的阻隔,蜀地與中原早期的交往是繞經(jīng)白龍江、西漢水谷地,然后再輾轉(zhuǎn)至甘肅一帶,最后東下入中原腹地的。只是周人東遷,甘肅一帶淪為戎人之地,這條命懸一線的通道就此斷絕。
東周以后,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秦、蜀兩國之間想要取得實質(zhì)意義上的聯(lián)系,直接打通秦嶺、龍門山脈的阻斷,就顯得勢在必行了。然而,要想從正面打通秦、蜀之間的通道,在龍門山脈與秦嶺天塹的絕壁溝壑間鑿石筑路,其工程之艱險,耗費之巨大,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石牛廟
五丁開山迎接屙金石牛入蜀
蜀道有多難?青蓮居士李白在《蜀道難》一開始就寫了“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把蜀道之難寫得淋漓盡致。
盡管蜀道難于上青天,可是秦惠王的貪婪可比青天還高,必去蜀國。
蜀道如此之難,秦要想入蜀,就得把蜀道變得不難。怎么辦呢?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這時候,就有人給秦惠王想出一條妙計:叫人做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
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yīng)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nèi)ヨ徤介_路,然后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這些所謂的金?;氐匠啥?,才發(fā)現(xiàn)這些石牛根本不會屙金。
上當受騙的蜀王托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
梓潼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文講到這里時說,《華陽國志》的這些記載其實還有下文。
秦惠王得到蜀王罵自己的口信后,高興不已,他知道,入蜀的道路通了。不過,狡猾的秦王并沒有馬上發(fā)兵取蜀,因為謀士說了,從秦到蜀,開路容易,那是下坡路嘛。不過,從蜀開路到秦就難些,那是上坡路嘛。于是,又有謀士獻策,給好色的蜀王準備5名美女,讓蜀王派五丁力士把石牛送回來,迎走美女。這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就會開辟得更寬。
好色的蜀王聽說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就再次叫五丁力士到秦國去一趟,把五位美女快快接回來。
五丁力士拉著石牛北上,沿途繼續(xù)開山鑿路,把蜀道再次變寬許多。當他們到達梓潼時,秦王的美女確實送來了。
可是,正在這時候,一條大蛇突然出現(xiàn),正向一座山洞鉆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于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幾人聯(lián)合用手去拖蛇的尾巴。雙方爭斗了好一段時間,巨蛇才被一點點地從山洞里拖了出來,五人十分高興。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一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剎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峰嶺。石牛受驚,也遁去了。
五頭屙金石牛遁去哪里了
“金牛驚遁”遁到哪里去了呢?劉文說,根據(jù)民間傳說,一頭遁到梓潼縣,名石牛;一頭遁到綿陽,名鐵牛;一頭遁到成都,名金牛;還有兩頭一入海一上天了。
關(guān)于石牛,梓潼縣志和石牛鎮(zhèn)志都有記載:石牛鎮(zhèn)又名石牛堡,相傳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糞金以誘五丁迎婦而開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擋道巨蟒,地崩山摧壯士死,金牛驚遁至梓潼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為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詩云:“苔蘚作毛隨雨濕,藤蔓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難耕隴上田。”清咸豐八年(1858),縣令張香海立碑題字“古石牛堡”。石牛鎮(zhèn)名由此而來。
關(guān)于鐵牛,無論什么記載似乎都與五丁開山之屙金石牛無關(guān)。
“一部綿州史,幾多抗洪圖”。綿陽城的歷史,其實也是水文化的歷史,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七次特大洪災(zāi),它們改變了綿陽的城市格局。綿陽的鐵牛是“鎮(zhèn)水鐵牛”。
據(jù)《綿陽縣志》載:“咸豐丁巳年,洪水暴漲,州牧毛震壽除率民建修河堤外,還建楊泗將軍廟。”這個“楊泗將軍”應(yīng)該就是綿州人的鎮(zhèn)水王爺;因綿州人很崇敬他,把“將軍”升級為“王”即泗王,又稱泗王廟。
不過,居于正殿正中的泗王塑像兩側(cè)的楹聯(lián)是:“歷三代施三德平三苗承三皇五帝協(xié)和萬邦;疏九河定九州設(shè)九牧作九鼎六府思信四海。”從這副楹聯(lián)的內(nèi)容來看,正中的塑像應(yīng)是大禹王才對。
從大禹治水也可以推測,綿陽的鐵牛,是用來鎮(zhèn)江除妖、鎮(zhèn)水消災(zāi)的,和五丁開山的屙金石牛沒有關(guān)系。
關(guān)于成都的金牛,似乎和屙金石牛有關(guān)系。
金牛的由來,說的就是秦惠王野心吞蜀的故事。
故事說,蜀王在一次打獵途中遇到了秦惠王,兩國互送了禮物表示友好。哪知蜀王的禮物到了秦王手中后,秦王發(fā)現(xiàn)這些禮物實際是一堆泥土。正在秦惠王惱火的時候,大臣安慰,好事啊!這是蜀國的泥土,預示著我們馬上就要得到蜀國的土地了。
原來,秦惠王想吞并蜀國已經(jīng)很久了,遲遲不動兵也是因為蜀道難于上青天。
秦王礙于對蜀道的不熟悉,不敢輕易動兵,于是也就有了五丁開山的故事。
不過這個故事稍微有點不一樣。這個故事說五丁開山,剛迎回石牛,秦惠王派遣張儀率領(lǐng)討伐蜀國的秦軍就來了,而秦軍來蜀經(jīng)過的就是蜀國自己開拓的黃金通道——金牛道。為了運回五頭石牛,蜀國的五丁力士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沿途的林木都被踩倒,山地都被踩平,為秦國的順利入蜀創(chuàng)造了絕佳條件。
金牛的由來,《括地志》中說;“昔秦欲伐蜀,路無由入,乃刻石牛五頭,置金于后,偽言此牛能屎金,以遣蜀,蜀侯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塹山堙谷,至之成都。”《華陽國志·蜀志》也有同樣的記載。相傳蜀王置石牛的地方,即今金牛壩。
不過,成都的金牛,還有另外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牛郎織女騎著“金牛”來到成都平原,很快,這里變成了人間天堂。后來玉皇大帝知道女兒私奔民間,將她抓回天堂,牛郎挑著一雙兒女追趕織女時,把牛留在現(xiàn)在的金牛壩。牛久等主人未歸,一氣之下斷了氣,變成了真“金牛”。后來,牛郎歸來將它埋在水池中。直到今天,還有人傳說,那池的中心就在金牛壩招待所的一口井處,每晚月明之時,還在井口處看得見牛、牛郎與織女及一對兒女呢。也有傳說那池在今金牛鄉(xiāng)的土橋鎮(zhèn),因至今還有一口保留完好的“金泉井”于土橋鎮(zhèn)上。
不管屙金石牛遁去了哪里,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不難了。
《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大概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吧。
石牛從秦國拖運到成都,要從今天的陜西省褒城縣經(jīng)四川的七盤關(guān)、廣元、昭化、劍閣、梓潼、綿陽、德陽、新都,所通過的地方,顯然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以《史記)也記載說這條古代成都通往中原的道叫“石牛道”,亦稱“金牛道”。南宋詩人陸游在成都西門登高望遠時寫的《張儀樓》一詩中有“龜書成城錦水濱,金牛路辟復通秦”之句,前者指成都城筑城由來的傳說,后者便是指金牛壩上金牛由來的故事。
當然,郭沫若也有“五丁開山事烏有,其說雖墨竟可朱”的詩句,指明五丁開山就是傳說而已。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