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大院(局部)
鄒家大院入圍“綿陽市歷史建筑”
鄒家大院內院宅子(局部)
如果要尋找一條能看到豐谷古鎮(zhèn)氣息的老街,那必定是東街。古鎮(zhèn)古街,韻味十足。作為為數(shù)不多保留下來的古街道,東街成為了豐谷古鎮(zhèn)的一張名片。近日,記者走進豐谷東街,在歷史建筑鄒家大院里重溫古鎮(zhèn)里的舊時光。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鄭金容 文/圖
壹清朝中期典型的四川民居
“因鹽而興,因酒而聞,因文而茂,因治而盛”。豐谷鎮(zhèn)始建于隋朝年間,因位于涪江沿岸,鎮(zhèn)上的碼頭在當時遠近聞名。
豐谷碼頭水路上達平武,下至重慶,整個涪江上的運輸船只上下時間晚了都會在岸邊停留,最多時有百艘船只,因此在航運繁盛之時,鎮(zhèn)上非常熱鬧,茶館、食店、旅店更是生意興隆。而緊挨著碼頭的東街,來往商旅數(shù)不勝數(shù),一度成為鎮(zhèn)上的商業(yè)中心。
郭開聰?shù)摹豆沛?zhèn)·豐谷井》一書中記錄:東街總長為120米,路面寬5米,東西走向,古時街內有“四義茶樓”和數(shù)家旅店、煙鋪、染坊等,如劉家、馮家的水絲煙鋪,街口的靈官樓,還有文家染坊、生姜市場;等等。
這些都說明了東街的繁華。除了商家,東街上也有很多住戶,他們大多是在街上從事貿易往來,久而久之,修建了很多建筑,如鄒家大院。
據城建資料記載,鄒家大院修建于清朝中期,規(guī)模有900平方米,與同一街道的黨家大院、梁家燒房都為前鋪后宅的格局,反映了當時經商及居家生活共處的特色習俗。豐谷鎮(zhèn)上的古建筑大多是青瓦屋頂、穿斗抬梁結構、封火墻,有著典型的四川民居特點,鄒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鄒家大院有所損壞,臨街住房也改為了磚木結構,但還是能夠從被保存下來的大體結構看出早期鄒家大院的模樣。
古鎮(zhèn)里的舊時光
69歲的崔華明和老伴住在鄒家大院里。20多年前,他買下了鄒家大院里的一個小鋪子,目前和他一起住的還有3戶人家。老人平時最愛的就是搬個凳子曬曬太陽,和鄰居擺擺龍門陣。古舊的建筑、年邁的老人、暖和的冬陽……遠遠望去,仿佛古鎮(zhèn)里的時間都慢了下來。
“我5歲就在這條街上跑來跑去,那時候東街特別熱鬧,尤其是逢場天,更是鬧熱得很。”崔華明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東街上到處都是做生意、趕場的人,遇到人多的時候,街口的豐谷旅館都住不下了。“現(xiàn)在和過去完全是兩個樣,現(xiàn)在房子越來越舊,人也越來越少了,剩下來的幾乎都是些老年人,年輕人早就去綿陽、成都等地方了。”回憶過往,老人言語之間難免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
記者了解到,1993年豐谷區(qū)撤區(qū)并鎮(zhèn),原管轄的幾個鄉(xiāng)開始自行發(fā)展,往來豐谷鎮(zhèn)的人員大幅減少,往日人頭攢動的碼頭變得人煙稀少,熱鬧的東街自然就冷清了。見證過這些變化的老人們內心自是有份失落,也許那時候的繁華只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
“相比較同街道的黨家大院、梁家燒房等,鄒家大院要顯得破舊一點,內院宅子已經沒法住人,我們4戶人就住在臨街鋪子改的房子里。”崔華明說,畢竟是老房子,年代太久,有的地方已經被破壞了。
豐谷鎮(zhèn)上的標志性古建筑
歷史建筑,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構筑物。2017年《綿陽市第一批申報歷史建筑名錄》出爐,鄒家大院作為東街上的歷史古建筑,和一旁的黨家大院等7處建筑成為豐谷特色風貌街區(qū)之一,被列入綿陽市首批歷史建筑名錄。當時專家評估認為,鄒家大院主體結構完好,門窗、外墻已修繕為現(xiàn)代建筑風格。鄒家大院也成為東街上甚至豐谷鎮(zhèn)上的標志性古建筑。
幾年過去了,“綿陽市歷史建筑”的牌匾掛在鄒家大院門口,證明著它的歷史價值。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鄒家大院內院宅子損壞嚴重,如何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旁邊黨家大院等院子里還可以住人,但鄒家大院院子里損壞嚴重,很多年都沒法住人了,我們幾戶人家就只有住在臨街的房子里,也不曉得這個老房子還能住多久。”崔華明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工作,以貫徹落實《綿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條例》為契機,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開展工作,通過健全工作機制,制訂出臺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歷史建筑分類保護辦法,規(guī)范歷史建筑認定流程等,將進一步加大對歷史建筑的修繕和保護。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