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亚洲av无码_欧美亚洲日韩视频在线_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_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今日頭條
“川劇二碼頭”的昔日輝煌
发稿时间:2024-09-29 08:04   来源: 綿陽日報

  第13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綿陽“川劇團團帶班”5位學員摘取“小梅花”。圖為參賽演員合影。(桂豪杰攝于2009年)

  喻海燕演出《白蛇后傳》劇照,這幅劇照刊登在《中國戲劇》1993年第5期封面。(曾巨光供圖)

  在綿陽舉行的第四屆全國農(nóng)民運動會開幕式上,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喻海燕、蔣淑梅同臺獻藝。(曾巨光攝于2000年)

  編者按

  9月1日起,《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實施,這是全國首次在文化領(lǐng)域開展的省際實體性協(xié)同立法,為川劇振興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綿陽曾經(jīng)被譽為省內(nèi)的“川劇二碼頭”,川劇文化底蘊深厚,《條例》的實施,引起川劇界人士和戲迷的廣泛關(guān)注。為此,本報今起推出《綿陽川劇的“守”與“變”》系列報道,回顧綿陽川劇發(fā)展的歷程,探訪當前綿陽川劇藝人的情懷與堅守,共同展望綿陽川劇傳承發(fā)展前景。

  □記者張登軍

  最近一段時間,綿陽攝影愛好者曾巨光正在整理其攝影畫冊《川劇行當舞臺影像志》,該畫冊整理完成后將由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

  在《川劇行當舞臺影像志》中,曾巨光用鏡頭記錄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綿陽及省內(nèi)外的重要川劇活動、川劇名家的舞臺瞬間、綿陽川劇發(fā)展的重要事件等。2024年元旦期間,這批攝影作品曾在綿陽天青苑川劇演藝中心展出,勾起了不少川劇愛好者、戲迷對綿陽川劇的回憶。

  “梅花綻放”的時刻

  在《川劇行當舞臺影像志》中,好幾個鏡頭都與綿陽川劇表演藝術(shù)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蔣淑梅有關(guān)。

  談及那些演出劇照的背后,蔣淑梅感慨不已。

  1978年3月,原綿陽縣人民劇團在今天的天青苑演藝中心所在地,接連演出三場川劇《十五貫》,場場爆滿。

  那次演出,開啟了綿陽川劇的輝煌之路,各地紛紛成立劇團。

  在此之前,除了綿陽縣人民劇團,綿陽還有川劇一團、二團(1979年合并,1985年改名綿陽市川劇團)。那幾年,綿陽各地川劇演出不斷。1992年,喻海燕、宋小林演出的戲劇小品《戒賭》亮相央視春晚,迎來綿陽川劇的高光時刻。兩年后,喻海燕主演的新編歌舞戲《人間好》,參加了央視春節(jié)戲曲晚會演出……

  1994年,蔣淑梅作為特殊人才從遂寧市川劇團引進到綿陽市川劇團,當時綿陽的川劇正是前所未有的鼎盛與輝煌時期。在她的記憶中,當時綿陽的川劇團隊從師資到演員隊伍都很強大,全市有川劇演員數(shù)百人,形成“梯隊式”的人才隊伍格局。

  還是在1994年,喻海燕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這也是國內(nèi)地市州中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川劇演員。4年后,蔣淑梅獲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兩朵“梅花”在綿陽綻放,這是當時省內(nèi)地市州中的唯一,讓綿陽成為省內(nèi)當之無愧的“川劇二碼頭”。

  川劇創(chuàng)作的熱潮

  1978年后,“振興川劇”被提上議事日程,綿陽川劇創(chuàng)作掀起了一股熱潮。

  1988年,綿陽劇作家陳明星根據(jù)吳因易長篇歷史小說《天寶狂飆》的部分章節(jié)新編歌舞川劇《華清池》,成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至今在川劇界仍有不小的影響力。那之后,綿陽戲劇作家、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川劇《大禹魂》《賄圖驚夢》分別在第四屆中國戲劇節(jié)、“群星杯”小戲小品大賽中獲音樂創(chuàng)作獎和銀獎。

  1998年,川劇演員出身的綿陽劇作家楊中泉根據(jù)昆劇經(jīng)典劇目《癡夢》改編成川劇《衣冠夢》,經(jīng)川劇表演藝術(shù)家邱明瑞指導,蔣淑梅憑此作品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邱明瑞評價這部作品“臺詞寫得很美”;原北方昆曲院院長叢兆桓評價,《衣冠夢》的成功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

  《衣冠夢》的成功,是對綿陽川劇創(chuàng)編實力的肯定。那個時期,綿陽形成了以陳明星、鄒開歧、陳豎琴、楊中泉等為代表的戲劇創(chuàng)作隊伍,《陳明星劇作選》《鄒開歧劇作選》《楊中泉劇作選》等在業(yè)內(nèi)產(chǎn)生重要影響,《華清池》《冰河雪》《白蛇后傳》等成為川劇經(jīng)典劇目。

  同時,綿陽的戲劇理論研究在省內(nèi)也占據(jù)重要地位,形成了以李德書、唐永嘯、楊中泉、劉大軍、張承恩、陳永樂、姚光普等為代表的理論研究專家隊伍,發(fā)表研究文章300余篇,出版理論專著20余部。其中,李德書主編的《三國戲劇匯編》填補了國內(nèi)空白。

  “川劇二碼頭”的憂思

  從1994年到綿陽以來,蔣淑梅見證了綿陽川劇的歷程。

  2000年,綿陽進行市級文化體制改革,綿陽市川劇團保留編制18人,行政管理和藝術(shù)實踐歸入綿陽市藝術(shù)劇院,不再單獨建團。這次改革后,大批川劇演員退休,綿陽川劇團表演人才不濟、演員斷代端倪初現(xiàn)。

  2004年,改制后的綿陽市藝術(shù)劇院川劇團利用原綿陽市川劇團的小劇場進行演出,由于演員隊伍不夠,只得請已經(jīng)退休的演員“出山”。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小劇場演出幾場后就擱淺了。

  人才斷代這一問題,在此后幾年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2007年,在四川省川劇藝術(shù)節(jié)上,綿陽遺憾缺席。

  人才匱乏引起了原綿陽市藝術(shù)劇院的重視,經(jīng)時任副院長蔣淑梅多方奔走,于2006年9月正式啟動“川劇團團帶班”,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所有學員免收學費,學員只承擔生活費及生活日用品開支。

  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考核,“川劇團團帶班”首批26名學員中最終留下了15人。2008年春,從全國各地500余人中嚴格考核錄取9人,成為第二批學員。2009年初,又有10人被選中進入團帶班。

  2009年,第13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綿陽“川劇團團帶班”5位學員摘取“小梅花”,這是綿陽川劇再次輝煌的時刻。

  2012年,四川省青年川劇演員比賽在成都市金堂縣舉行,綿陽的9個劇目、11位演員全部獲獎,數(shù)量為全省之最。這次比賽,讓綿陽川劇再次引起各方關(guān)注。

  很多人并不知道,那段時間也正是綿陽市院團改革的關(guān)鍵時刻。演員們并不知最終去留,為他們輔導、服務(wù)的編導和后勤人員,同樣面臨改革的抉擇……

  如今,10多年時間過去了,當年團帶班的34位學員有9人在綿陽。而綿陽民營劇團經(jīng)過市場的洗禮后,至今有4家依舊在延續(xù)著綿陽民間川劇的火種。

編輯: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