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在王朗科考
陽光灑在滿是露水的枝椏上,泛著微光;苔蘚如地毯般松軟厚實,松蘿從樹上垂下;流水的叮咚聲忽遠忽近……日前,深圳ME學院暑假首期“四川王朗原始森林科考營”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開展,21名學員在自然教育導賞員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者王大軍的帶領下,走進深山密林,探究生物奧秘,感受生物奇觀。
科考營為期7天,內容涉及野生動物和科學研究講座、無線電追蹤設備原理及應用體驗、布設紅外相機和毛發(fā)陷阱實踐等。保護區(qū)專家作為營期導師,通過野外考察、監(jiān)測巡護、自然筆記、自然課題研究等形式,讓學員們獲得野外生存技能、提升觀察能力、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胡宇/圖 記者 任露瀟 楊沐琪/文
進入暑期以來,王朗的自然教育受到了全國各地科研院校和公益組織的追捧,前來研學探秘的人絡繹不絕。王大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科學保護方面來講,王朗的價值非常高。其科學保護所產生的成果,已經成為了自然教育領域的一個‘樣板’,在這里能夠看到的和學到的,很多都是其他地區(qū)所不具備的,這也是王朗的獨特性和魅力所在。”
自1965年建立自然保護區(qū)以來,王朗生態(tài)保護工作已開展近六十年。近年來,在“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標引領下,王朗全方位推動生態(tài)產業(yè)、生態(tài)就業(yè)、生態(tài)創(chuàng)業(yè),以“公園經濟”為引擎,開辟自然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路徑。
巡護員李芯銳是王朗眾多自然教育工作者之一。翻開他的微信“朋友圈”,仿佛走進了自然課堂,大多數(shù)是與自然教育相關的信息。從一株草、一枝花、一棵樹,再到川金絲猴、羚牛以及媒體對平武野生大熊貓的報道。
多年的生態(tài)保護和自然教育,取得的結果令人欣慰。“這幾年王朗的變化特別明顯,尤其是野生動物遇見率顯著增高。這既得益于不斷創(chuàng)新保護模式下的自然修復,更得益于自然教育帶給人們保護理念的提升。”李芯銳說。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內現(xiàn)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獸類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雪豹等14種,國家二級保護獸類狼、赤狐、金貓等15種;鳥類270余種……廣袤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壯麗的山川地貌和純凈的自然生態(tài),讓這里成為了長江上游地區(qū)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帶給了王朗新發(fā)展機遇,從傳統(tǒng)的封閉式保護模式,發(fā)展到以自然教育為主體的開放式保護模式。近年來,王朗編寫了“我為家鄉(xiāng)而自豪”本土公益自然教育課程,《嗨!森林》《王朗自然觀察指南》等本土自然教育教材,開展自然教育公益活動近30期,為綿陽市約1000名大、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自然教育。
經過多年發(fā)展,王朗自然教育日趨成熟,并取得豐碩成果,先后獲得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森林自然教育實踐示范基地、首批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如今,按照“視野全球化、設計本地化”戰(zhàn)略,健全完善自然教育及相關基礎設施類項目建設,王朗先后完成了探秘宿營區(qū)、熊貓會客廳、熊貓餐廳、云杉咖啡館、歷史陳列館、竹根岔溝探秘線路、牧羊場后山自然教育小徑、大窩凼自然教育步道等建設任務,進一步改善了王朗國際探秘營地基礎設施,提升了王朗自然教育接待水平。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相關負責人田健表示:“我們將加快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自然保護地建設,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重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tǒng)性保護,提升生態(tài)產品供給能力。”
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市始終堅持以“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目標,依托小寨子溝、王朗、千佛山等自然教育基地,完善戶外宣教點、觀察解說徑等自然教育設施設備,加大校企合作,加強人才培養(yǎng),構建自然教育課程體系,聚焦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綿陽基地,打造自然教育、生態(tài)旅游高地。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