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有種精煉的美”“臺詞聽起來特別嗲”“新的滬語話劇什么時候來”……在某熱門生活方式平臺搜索“方言話劇《雷雨》”,能看到不少年輕觀眾寫下的觀后感,這樣的社會反響正是滬劇表演藝術(shù)家、寶山滬劇團團長華雯創(chuàng)排作品時最期待的。繼首輪20余場演出取得不俗成績后,方言話劇《雷雨》將于5月12日至14日登陸美琪大戲院。“滬語是海派文化的切口,滬劇人大膽突破,希望通過這次嘗試為劇種‘引流’。”華雯表示。
華雯萌生制作滬語話劇的念頭源起彼時滬語舞臺劇《繁花》的熱賣。“當時我看到這部作品受到這么多人的喜愛,我就想到,作為靠上海話‘端飯碗’的滬劇演員,我們能不能也做些什么。”就這樣,華雯與合作多次的導演吳汶聰一拍即合,決定做一部不同于任何版本的上海話版《雷雨》。
滬劇《雷雨》是久演不衰的經(jīng)典之作,戲劇大師、《雷雨》話劇劇本創(chuàng)作者曹禺也十分贊賞:“據(jù)話劇本改編的所有戲曲里,滬劇是最好的。”華雯更是從19歲起就出演“蘩漪”一角,她坦言,話劇的排演給她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感受。“方言話劇《雷雨》絕不是拿掉唱段后的滬劇《雷雨》,當戲曲演員不能再通過演唱來表現(xiàn)內(nèi)心活動,反而倒逼我們尋找更豐富的表演方式。”在舞臺上,寶山滬劇團的演員們暫時忘記戲曲表演中的程式和身段,不再“一說一動”,而是更集中地咂摸人物的語言和語氣。
走進劇場欣賞方言話劇,演員們純正的滬語演繹是表演外的另一大看點,將普通話中的表達恰到好處地“翻譯”成上海話,同時還要區(qū)別滬劇《雷雨》的語言特色,劇組上下動足了腦筋。經(jīng)過一遍又一遍的琢磨和試錯,最終決定周樸園、魯媽等舊式人物使用尖團音,周沖、四鳳、魯大海、魯貴使用團音更接地氣,而蘩漪和周萍兩種發(fā)音方式交替使用。
與此同時,海派韻味體現(xiàn)在劇中的各處細節(jié)中。鏤花窗欞橫跨舞臺成為背景,水晶吊燈在灰白燈光里渲染著陰郁氣氛,孔雀藍的沙發(fā)格外出挑……舞美團隊在《雷雨》舞臺上標志性的公館格局中加入上海特色:海派老洋房常常擁有大落地窗、為適應南方潮濕的天氣上海人家的窗戶上總有兩扇氣窗,這些元素都在劇中放大呈現(xiàn)。不僅如此,人物造型上也力求“上?;?rdquo;,為蘩漪度身定做的絲絨旗袍不再使用傳統(tǒng)旗袍的裁剪方式,而是用鑲邊的方式在尾部做出裙擺,隨著人物的走動展現(xiàn)出角色的搖曳多姿。
把寶山滬劇團打造成具有當代意識和審美品格的戲曲院團是華雯和吳汶聰共同的夢想。經(jīng)過首輪演出,華雯欣喜地看到臺下的觀眾不再是“白茫茫”一片,甚至有高中生觀眾二刷、三刷。“親近滬語才能親近滬劇,聽懂上海話才會愛上用上海話唱的旋律。”《雷雨》試水市場之后,華雯和吳汶聰也計劃著推出一部滬語音樂劇。為了走進更多年輕人,方言話劇《雷雨》還將于5月3日-6日在中信泰富廣場推出“《雷雨》劇本殺”活動。(記者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