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亚洲av无码_欧美亚洲日韩视频在线_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_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旅游 > 旅游資訊
5.18博物館日|長白山民俗博物館《長白山民俗文化講堂》開講啦!
发稿时间:2022-05-19 11:39   来源: 新華財經(jīng)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縮影。走進一個城市的博物館,就如同登上一列穿越時空隧道的列車,近距離與過去的人事對話,盡情探索文化的變遷。

  走進長白山民俗博物館,帶您觸摸歷史,感受那厚重的民俗文化。長白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長白山先后聚集了肅慎、靺鞨、朝鮮、女真、滿、漢等多個民族,肅慎文化、渤海文化、女真文化相繼產(chǎn)生并發(fā)展,成為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各民族在長白山演繹了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北方文化史。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長白山博大精深的文化,由長白山旅游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長白山文化事業(yè)保障中心承辦的《長白山民俗文化講堂》系列文化專欄開講啦!帶您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足不出戶感受博物館的力量!

  

 窗戶紙糊在外

  滿族發(fā)祥于長白山,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滿族先民同移居此地的各兄弟民族不僅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而且由于清代的文人學者留下的詩文著作,又將這一獨特的風俗民情廣為流傳。

  過去,人們常說關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個大煙袋,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這三大怪所說的就是早期滿族人的生活習俗。

  在原始社會,滿族先民的居住條件是極其簡陋落后的。為了躲避風雨和野獸的襲擊,夏季,他們常在兩棵鄰近的樹上搭個小窩棚居住。人們便把姐妹倆丈夫之間的關系稱為“連橋”,就是從這里引伸出來的。冬天,他們選擇背風朝陽的坡地“掘地而居”。到了遼金時代,滿族先民開始由穴居改為在地面建屋。但這時的房屋也極為簡陋,沒有窗戶,用樹和樹皮做墻,用草蓋房頂,只在朝陽的南面開個小門。到了冬季,常在門的周圍塞上干草,以抵擋風寒。

  清朝初年,大批文人學士、朝廷官員因罪被貶流放到長白山腳下的牡丹江流域。他們帶來了中原的文化,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建筑技術。之后,滿族人才開始建筑真正的房屋。他們伐木做架,為防冬季風寒用板條夾泥做墻,為取暖在室內(nèi)盤上火炕。房屋安窗,也是從這時開始的。當時糊窗紙極少,且價格昂貴。貧民家庭的婦女從秋天開始便槌涂粉麻布代紙糊窗。關于窗紙的故事,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光緒二年,從山西來了兩個姓郝的哥倆,因他們有造紙的手藝,便建起了一座造紙作坊。

  有一年秋天,一隊衙役來到紙坊,對兄弟倆說:“都統(tǒng)大人命你們造出糊窗戶紙。造出來有賞,造不出來重重責罰”。兄弟倆一聽便開始忙起來??伤麄冊囼灹藥状危斐鰜淼募埐皇莾隽?,就是被風刮破,兄弟倆心急如焚。一天,老大把造紙剩下的半桶紙漿賭氣地倒在火墻上,便去幫弟弟干活。突然,“嘩啦”一聲,從火墻上掉下來一張紙,哥倆撿起來一看,這張紙四周是毛邊,紙面也毛茸茸的,一抻,挺結實。他們又吸取過去的經(jīng)驗把這種窗戶紙糊在外面試驗。幾天過去了,紙張結結實實地粘在窗戶上,兄弟倆別提多高興了。從此以后,就有了遮風寒的糊窗戶紙。

  南方人糊窗戶是把紙糊在窗戶里面,再看一下剛才的圖片,而東北人卻把紙糊在窗戶外面,如下圖,而且民間把“窗戶紙糊在外”列為東北幾大怪之首,這個看似奇怪的現(xiàn)象,卻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智慧。那么到底為什么呢?兩個原因:

  一是如果糊在里面,下雨的時候,特別是風雨交加的時候,窗戶紙正面迎著風雨,背后卻沒有靠山,就容易被雨水嗆下來。如果糊在外面,窗戶紙正面迎著風雨,背后有窗欞做靠山,就不會被風雨嗆下來。

  二是冬天的時候窗戶紙外面外所結的冰霜和窗欞上的積雪在太陽下融化,說到這里,我們再來認識一下窗欞,從圖中我們就可以明白“窗欞積雪”是什么意思了。窗欞積雪融化的水流到窗紙和窗欞結合處,不僅容易使窗紙脫落,而且還會加速窗欞腐爛。所以,東北人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便想出了“窗戶紙糊在外”的絕妙做法。

  

 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十七、八的姑娘叼個大煙袋”源于滿族男女抽旱煙的習慣。由于早期的滿族先民生活在山野之中,因此經(jīng)常受到蚊蟲蛇蝎的侵襲。抽煙后,濃濃的煙味彌漫四野,蚊蟲蛇蝎便避而逃之。滿族男女的煙袋是不盡相同的。雖然都是銅嘴、銅桿和銅鍋,但女人的煙袋長達二尺,男人的煙袋則只有幾寸。煙袋短小,無疑有利于男人的狩獵出征。出門時,滿族男人將幾寸長的煙袋往煙荷包里一插,抬腿便可出發(fā)。男人的煙荷包一般用鹿皮縫制,女人的煙荷包則用布縫制,上面還繡上山水花鳥。平時在家,婦女們則用一個大盒子裝煙。

  女人抽旱煙的習慣,如今在城鎮(zhèn)早已絕跡,但在一些農(nóng)村,還保留著這種習俗。在東北的滿族聚居村落,至今還可以看到手拿長煙袋抽煙的老年婦人。

  

 長白山民俗博物館 藏品 煙袋鍋

  

 長白山民俗博物館 藏品 煙袋鍋

  

 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

  “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也是滿族人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的生活習俗。由于早期的居住條件為夏巢冬穴,因此,幼小的孩子放在地下極易遭到野獸蛇蝎的襲擊,只有在空中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于是,聰明的滿族先民便用樺樹皮捆成一個搖藍,將孩子放在里邊,然后再用繩子掛在樹上,這叫“睡搖車”。滿族人開始建造房屋后,孩子睡搖車的形狀和材料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后來的搖車大都用薄板制作,兩端是半圓形,一端略微上翹。搖車外面的木板或涂上各種顏色,或繪上花鳥蟲魚,外形十分美觀。搖車的兩邊各一個繩鉤,使用時,繩鉤與蓋房時特意留下的鐵勾相接,搖車便可以搖起來了。

  后來,滿族家庭又產(chǎn)生了送搖車的習俗,家里生第一胎男孩時,姥姥或舅舅家要買個新?lián)u車送來。送搖車時不能送空車,里邊要壓上一點錢。搖車平常不用時,也不能空放,要壓上一塊石頭,如果不壓石頭讓搖車空著,那就意味著將來不能再生兒女。

  

 長白山民俗博物館 藏品 滿族人家生活場景

  

 嘎拉哈

  嘎拉哈(gǎ`lā`hà),也叫羊拐、髀骨,新疆叫阿斯克,學名叫距骨,是舊時北方民族的一種游戲。這個詞兒是滿語的漢語音譯,滿文為gachuha,漢文是“背式骨”,原指獸類后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接處的一塊獨立骨頭,多取自羊、牛、狼、狍等。

  清人徐蘭《塞上雜記》云:“喀赤哈者,羊膝骨也。”清代紀曉嵐《槐西雜志》載:“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為之。”

  把膝蓋骨從后腿處卸下來,蒸煮刮凈之后,上色 (通常為大紅),或是保持原色。嘎拉哈四個湊成一副,每個骨頭有六個面,其中比較大的四個面分別叫做針兒、輪兒、坑兒、背兒。聰穎機智的先祖就把這小小獸骨四個面玩了個新鮮逗趣。

  玩嘎拉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曰歘(chuǎ)、一曰彈。歘嘎拉哈,同時搭配一個布口袋,內(nèi)裝紅豆或綠豆的玩著最趁手。游戲規(guī)則是,只許單手,將口袋拋到半空中,按規(guī)定搬弄嘎拉哈的四個面或者抓起指定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的時候再用手接住。若是口袋沒接住或是碰到了其他的嘎拉哈就判定壞了,轉入下家,繼續(xù)游戲??梢砸蝗送?,也可以分成幾伙兒對戰(zhàn),先達到預定的級別或者分數(shù)者為勝。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