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塑像
孩子們給鄧稼先塑像獻上鮮花
在綿陽市人民公園,鄧稼先塑像安放在顯眼的位置。每天,這里都會有許多人停下匆忙的腳步,抬頭看一看鄧稼先的塑像。安州區(qū)78歲的老黨員劉作太每次到人民公園,都會先到鄧稼先塑像前默默站立一會兒,“為了祖國,他可以隱姓埋名28年,即使身患癌癥還堅守在陣地上,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采訪地點:
綿陽市人民公園鄧稼先塑像安放地
紅色記憶: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兩彈元勛”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在綿陽梓潼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
科技報國 潛心研究原子彈理論
綿陽市人民公園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站在鄧稼先塑像前,總會默默地吟唱出他的詩句,“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這是鄧稼先于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20年后,其指揮最后一次核試驗時寫下的句子,詩句中歷盡艱難終于取得勝利的豪氣,至今仍然感染著后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發(fā)有為。
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研制和發(fā)展核武器技術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他隱姓埋名28年,在綿陽梓潼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余正道說起鄧稼先,一股敬畏之情總是油然而生。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們才知道他的事跡。”梓潼縣政協(xié)文史委王志明向記者介紹。
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年少時,他離開北京,到國外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以求將來報效祖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的志向,鄧稼先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次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精神風范》中,對鄧稼先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
1950年8月29日,取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鄧稼先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回到祖國。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鄧稼先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他在彭桓武教授的領導下與一批青年伙伴專心搞研究。他與于敏、何祚庥、徐建銘等合作,在1951年到1958年的《物理學報》上相繼發(fā)表了《關于氫二核之光致蛻變》《輻射損傷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為我國原子核理論研究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隱姓埋名 克服萬難發(fā)展國防科研事業(y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告訴他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鄧稼先義無反顧地要求參加這項工作。“從那以后,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lián)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xiàn)在警衛(wèi)嚴格的深院和大漠戈壁。”市委黨史研究室的資料上介紹,鄧稼先帶著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堆里碾出一條柏油路,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jīng)常饑腸轆轆。鄧稼先從岳父那里得到的糧票,都用來買餅干等干糧,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地搞研究。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鄧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先行工作的“龍頭”,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學研究。鄧稼先向大家推薦了很多書籍和資料,他認為這些都是探索原子彈理論設計奧秘的向導。
鄧稼先工作地點不是在秘密科研院所,就是在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八年,有15次在現(xiàn)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的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xiàn)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距離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兩年零八個月。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lián)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在研究出原子彈基礎上最快研究出氫彈的記錄。
“由于條件艱苦,同志們使用算盤進行極為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余正道根據(jù)資料介紹說,作為理論部負責人,鄧稼先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著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鄧稼先對工作極端負責,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總是出現(xiàn)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發(fā)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yè)者以極大的鼓勵。”市委黨史研究室宣傳科科長王仕春介紹,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xiàn)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
后來,經(jīng)過檢查,發(fā)現(xiàn)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盡管如此,在步履艱難之時,他仍然堅持親自裝雷管,并命令周圍的人不許接近危險。1985年,鄧稼先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yún)⒓庸ぷ鲿h,醫(y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他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的攙扶下,坐進去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jīng)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曾說:“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事業(yè)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記者手記
許身國威壯河山功勛澤人間
每一次,走到鄧稼先塑像前,都會想起他說的一句話:“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
鄧稼先塑像是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10月塑造的一尊銅像,1995年4月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青少年培養(yǎng)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在綿陽精神文明建設和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許身國威壯河山,鞠躬盡瘁獻生命。”這是對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從1958年至1986年,28年間,我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其中有15次是鄧稼先指揮的,全部成功。“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這是鄧小平1988年10月參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說的話。
在綿陽,不僅僅是老黨員希望鄧稼先的“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不少教育工作者也在用實際行動將這種精神代代傳承。川幼春暉幼兒園的老師說,他們專門組織了小朋友到鄧稼先塑像前上課,給孩子們講鄧稼先的故事。他們帶著孩子給鄧稼先塑像獻上一束鮮花,敬一個禮,“為的就是讓娃娃們不能忘記過去,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英烈為家國舍生忘死,逝世同胞亦盼山河無恙。鄧稼先紀念廣場作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都會有中小學班級、機關團體組織來此,追尋先烈腳步,學習奮斗精神。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zhàn)自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chuàng)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功勛澤人間。”每一次,讀到張愛萍的《悼鄧稼先詞》,總會被這些為了祖國發(fā)展、為了人民幸福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引發(fā)諸多感慨。
在鄧稼先塑像周圍,看到晨練的老人和歡跳的孩子,匆忙上班的腳步,誰不會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今日中華的繁榮富強正是前人揮灑鮮血,頑強拼搏而得來的呢?誰又會不知道,如今的民富國強,正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時的愿望呢?(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陳冬冬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