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艷(北川)
我的童年時代沒有電視,沒有網(wǎng)絡。最喜歡的事就是搬著個小凳子去看壩壩電影。那時候最崇拜的是《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紅巖》中的江姐,還有15歲就成為共產(chǎn)黨員的劉胡蘭,以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雷鋒……這些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影響著我們那一代人。
除了那些英雄,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我的父親。父親1959 年入黨,工作了45年,2008 年在特大地震中遇難。父親對我們的教育從來沒有打罵,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引導我們成長。父親擔任過郵電局長、計經(jīng)委主任、組織部長、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務,在小小的縣城,算得上一名“官員”??伤?ldquo;為官”多年,從來沒有一次把原則傾斜給家人和親戚,他的那么多侄兒侄女,至今還留在老家耕作農(nóng)田,他沒有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給過他們一次走出大山的機會。有兩個侄子走出大山,都是通過讀書考試走出來,都沒有得到我父親的“幫助”。我17 歲參加工作時,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縣交通局、一個是縣路政所,一個是遠離縣城的小煤礦。父親建議我到?jīng)]人愿意去的小煤礦,這一去就做了整整10年的煤礦工人。盡管如此,我卻從來沒有怨過他,因為在我心目中,父親是一名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他和那些英雄人物一樣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人生路上最好的老師,他留給我的是正直、無私和善良,教會我的是堅強和勇敢。
父親是20歲入黨的,所以我小時候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像父親一樣早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我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對英雄人物充滿敬仰,對毛主席充滿崇敬,對黨充滿感情。小學一年級我就加入了少先隊,14歲就加入了共青團。在煤礦工作10年,我和井下礦工們打成一片,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幫助失足青年“扼住自己命運的咽喉”,振作起來開始新的生活。
1985年6月,剛滿20歲的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站在鮮紅的黨旗前,舉起右拳莊嚴宣誓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激動的時光。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忠貞不渝是我堅定的信仰。從那時起,我知道“共產(chǎn)黨員”這四個字不僅僅是我一生的榮耀,更是永遠的責任。
我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的一生不可能轟轟烈烈,但我愿意在平凡的崗位上,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做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人。”但我知道,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員,不是說幾句誓言那么容易。想想慷慨悲歌、從容就義的吉鴻昌,想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周恩來,想想蠟炬成灰、春蠶到死的蔣筑英,想想把一腔熱血灑在西藏的孔繁森,想想一身正氣的父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chǎn)黨員”。他們是我砥礪前行的榜樣,我想成為他們那樣的共產(chǎn)黨員。
心生敬仰,必有力量。入黨36年來,不論什么時候,不論身居何處,也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都嚴格要求自己,用心用情做好每項工作,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發(fā)揮自己的正能量,用一生的堅守,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言。
2008年的大地震讓我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家園。面對災難,我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我對悲痛欲絕的母親說:我是黨員,關鍵時刻我不能守在你的身邊,我必須去工作。擦干眼淚,我強忍悲痛帶領幾名職工和成都水文地質(zhì)隊的同志,繞道平武、松潘、茂縣600多公里,進入北川關內(nèi),調(diào)查地質(zhì)災害隱患點和災毀耕地情況,并對臨時避讓、過渡安置點進行危險性評估。
地震后的十多年來,在北川關內(nèi),從唐家山堰塞湖到最原始的羌族寨子;從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到最危險的地質(zhì)災害隱患點;從失地農(nóng)民的安置點到恢復重建的征地現(xiàn)場;從溝坎石塊的土地復墾到增強耕作能力的“金土地”項目……村村寨寨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每塊地都有我來去匆匆的背影。無數(shù)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卻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地質(zhì)災害發(fā)生現(xiàn)場,一次次成功避險,年年實現(xiàn)地質(zhì)災害“零死傷”目標。我用自己的行動履行黨員職責,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不忘初心,方能致遠。2020年2月,工作40年的我退休了,作為一名有36年黨齡的老共產(chǎn)黨員,我站在黨旗下,問心無愧地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編輯:郭成